《夢鍵愛琴》 新鋼琴表演藝術

來自音樂無形的餵養,江賢二老師的創作使我百感交集,久久不能自己…  向江賢二老師致敬!

製作人 & 藝術總監  盧佳慧

榮獲 A’design Award 表演藝術設計獎
榮獲 MUSE Creative Awards 概念設計獎
榮獲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 國際設計榮譽獎

繆思女神

透過音樂,作曲家將人類的七情六慾反應其中。七情之中,愛情最誘惑動人。人與人的緣份往往說來就來,說走就走,愛情常無聲無息的奇妙開始,轟轟烈烈的熱情發展,真能幸福長相守的又有多少?幾家歡樂幾家愁,毫無章法又令人捉摸不定,讓人既期待又害怕。但,沒了愛情,生命又如槁木死灰毫無意義;有了愛情,那忽冷忽熱,坐雲霄飛車般之過度刺激,又令人難以消受。如何在理性及激情間求得平衡,恐怕這門藝術是最艱難的人生課題之一。古今中外,以愛情為繆思之文學、藝術、音樂作品比比皆是;愛情魅力之大,為許多創作家帶來靈感泉源。

夢見愛 情如夢

《夢鍵愛琴》夢見愛,情如夢,是鋼琴家盧佳慧繼《舞.魅.琴》之後,延續鋼琴為靈魂伴侶之想法,與88鍵共譜戀琴,以夢境和愛情為主軸,從蕭邦如琴海般的四首《敘事曲》,李斯特無邊際的《愛之夢》,柴可夫斯基愛恨交織的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,到愛恨分明之《探戈》個人改編曲,及用情至深的《蝴蝶蘭》個人新作;用音樂完整的呈現人生之悲歡離合及喜怒哀樂,結合抽象的音樂與具象的視覺,以跨界多元之風貌展現戲劇般的音樂表演藝術!

新興表演藝術

當今國際名音樂家之音樂會嘗試結合視覺藝術,比如大提琴家馬友友、鋼琴家Hélène Grimaud (與視覺藝術家合作Mat Hennek,與多媒體合作之獨奏會 “Woodland & Beyond” ) 及小提琴家Gil Shaham (來台演出,以巴哈6首小提琴無伴奏之奏鳴曲和組曲,與現代藝術家 David Micklek 之慢動作影片結合) 等,儼然成新興的表演藝術模式。

跨界實驗路艱辛

《夢鍵愛琴》在國家音樂廳的演出,是我首次挑戰結合多媒體科技藝術。製作過程艱辛,動畫素材、表現風格及腳本故事,一路實驗,;先後試過手繪插畫、照片模擬、浪漫畫風、超現實主義、最後定調採用大器的江賢二老師畫作(詳見下文),可謂如大風吹般屢敗屢變。從中心思想、劇本撰寫、視覺設計、挑選畫作,系列間的連結及轉換等,一手統籌,專注投入。

期間不時自問,視覺藝術如何能真正為音樂會注入新氣象?畫龍點睛?畫作分解、排列、重組、重製、2D3D動畫後可否無縫接軌?活靈活現?不違反原作?音樂與視覺之結合能否相輔相成?相得益彰?能為表演藝術加分而非扣分?還是最終會落得一片混亂?視覺反倒喧賓奪主?思緒千絲萬縷,百轉千迴,箇中拿捏尤為微妙艱困。難預知的是,身為鋼琴家的我,現場演出的速度和力道每回不同,要如何讓每曲之段落和呼吸點,與視覺動畫作品同步進行、轉換及契合。在充滿挑戰性的跨界嘗試中,現場演奏會需全方位的萬能指揮及導演,得深諳曲目、樂譜及畫作,需皆倒背如流,並同時兼顧美學、燈光、舞台等技術人才;表演實況與電腦模擬演練,現實與夢想,差距甚遠。

創作不易,在於無中生有,再跨界結合,愈困難重重。凡精采創作,都需經歷嘗試與失敗,若能從中學習,而獲至寶,再好不過。這場音樂會是種新嘗試,盼求能以開放之心,給予鼓勵和支持。

重新創作江賢二

隔行如隔山,但藝術其實是相通的。選畫、排畫、過畫、變畫都是學問和挑戰。將不同系列、不同畫作做串連,必須尋得作品間之共通點來加以銜接及轉換,並凸顯其中的差異進而發揮展現。令我訝異與驚喜的是,箇中奧祕及訣竅,與音樂主題設計、發展變化、橋段規劃、調性轉換,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

視覺設計是採用畫家江賢二之作品重新詮釋,重新創作。音樂是江老師作畫的重要靈感,他常以樂佐畫,不少作品與音樂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。旅居歐美30載,他於1997年返國定居台東後,畫風從晦暗轉明亮;故鄉,讓他的創作脫胎換骨。綜觀老師之作,中西合併,簡約、大器、風格多元,抽象有時、具象有時、從黑白到彩色,皆畫中有樂。

陰陽調和 畫樂合一

《夢鍵愛琴》-期望把無形化有形,並使畫樂合一。另將東方五行元素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注入西方古典音樂,盼能如互立互依的陰陽般,調和呈現。

由衷感謝

尋求江賢二老師授權畫作之時,老師毫不猶豫,爽快答應,並告訴我自由發揮,無需拘束,頓時解除我心中之憂。製作動畫期間,或截圖截畫、或顛倒方向、或延展線條、或更改原作,至始至終,老師只在乎好看與否,尺度大開。除了感謝還是感謝,老師的大方和信任,著實讓我放心去做、放膽去闖,讓身為小粉絲的我,倍感榮幸與幸福!另外也要感謝原金國際工作團隊的耐心與包容,歷經一年的實驗與創作,讓《夢鍵愛琴》得以成真。

美夢成真

花開花落,緣起緣滅,生命如此,愛情亦如此。不論東方的梁山伯與祝英台,或是西方的羅蜜歐與茱麗葉,他們的愛情皆以悲劇收場。在此,願以《夢鍵愛琴》祝福天下有情人,終成眷屬、夢想成真。

節目介紹

(一)音樂史詩  蕭邦 四首敘事曲

琴有獨鍾

旋律之王的蕭邦,對鋼琴情有獨鍾,我彈奏過他的即興曲、夜曲、圓舞曲、練習曲、馬祖卡舞曲、波蘭舞曲、詼諧曲、奏鳴曲、協奏曲。個人認為四首敘事曲是蕭邦的集大成,宛如音樂史詩般的浩瀚,一氣呵成整套演奏,是挑戰,更是里程碑。

隱藏在花叢裡的槍枝

作曲家舒曼盛讚蕭邦為「令人脫帽致敬的天才」、「隱藏在花叢裡的槍枝」,作曲家德布西誇讚他的作品是「自古以來最美的音樂 」,鋼琴家安東‧魯賓斯坦稱他為「鋼琴的靈魂詩人」。德國詩人海涅形容「蕭邦是來自詩與音樂的國度」。多面的蕭邦,時而抒情浪漫,時而英雄氣概,時而肝腸寸斷,時而甜美夢幻,而他的彈性速度、即興創作、精緻的裝飾音及延長踏板,堪稱絕響!

身處波蘭抗帝俄之年代,旅外的蕭邦獲知故鄉華沙淪陷,忍痛遠走他鄉,帶著家鄉的泥土落腳巴黎。在花都,他很快就成為沙龍音樂及上流聚會的寵兒。在異鄉,蕭邦認識了比他年長、喜愛男扮女裝、熱情直率的作家喬治桑(George Sand)。這段愛情雖灌溉了蕭邦,但並無開花結果,戀情最終無疾而終。分手後,本就瘦弱的蕭邦病情加重,逝於巴黎,享年39歲。後人將其心臟遷葬於華沙近郊的教堂,他的一生好比夕陽,美麗卻短暫!

心靈的吶喊

敘事曲,顧名思義是在抒情敘事,在音樂上主要為歌曲所用,將其運用於鋼琴,蕭邦是第一人。據說,蕭邦的敘事曲是受波蘭詩人米其耶維茲(Adam Mickiewicz)的敘事詩啟發所寫。四首截然不同的敘事曲,創作於離鄉後,於1831-1842年間完成,嘔心瀝血如心靈吶喊般,音樂性艱深,技巧性困難,屬成熟代表巨作。曲風時而如詩如畫,時而排山倒海,鎔鑄各種曲式而成,自由多變,宛如戲劇,引人發想。

東西合壁

鋼琴靈魂詩人之作《敘事曲》No.2 & 3,時而陰柔時而澎湃,據聞乃受波蘭詩人米其耶維茲兩首詩《斯維切濟湖的少女》&《水精靈》啟發而作,與江賢二老師兩系列作品:「蓮花的聯想」、「銀湖」調性相投,其中,「蓮花的聯想」宛如東方美人,而「銀湖」則如天地之悠悠,因此,曲目與畫作搭配,堪稱絕配。

每曲選畫排列鋪陳之過程全憑直覺。

 初見江老師的「蓮花的聯想」,即刻醉心!朦朧優柔的蓮花,典雅幽美!水墨書法用於油畫之效,有著不凡的氣質,老師將「蓮花的聯想91-02」獻給女兒,愛女之心盡在畫中。光影相隨,黑白空靈之「銀湖」系列,是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,瞬間即永恆的光束如聖境,令人嚮往。

而江老師的畫作「無言歌」&「淨化」系列,分別受作曲家孟德爾頌的「無言歌」和荀白克的「淨化之夜」(樂壇譯為昇華之夜)之標題音樂感染而創,正因是為音樂所作,其色彩與音律融合之美,盡在不言中。我留美時所學的鋼琴曲集《無言歌》,精巧美麗,無需文字,如歌之音便足矣;想當然爾,江老師極簡、剛柔並濟之畫作「無言歌」,成了搭配敘事曲No.1之首選。荀白克的弦樂六重奏「昇華之夜」,描述愛情之背叛、懺悔及寬容,江老師崇高的畫作「淨化99-03」,運用於蕭邦四首中最高層次的敘事曲No.4,正好凸顯其重要性及地位。

創作於某種層次而言,純粹是想為世界留下些什麼。一接觸到「對永恆的冥想」系列,便有這樣深的感受,單純、直接、令人發想卻又遙不可及。善良慈悲的江老師感同身受於台灣921大地震及美國911恐怖攻擊,各別創作了「對永恆的冥想 01-05」和「淨化99-03」;關懷及祝禱之心刻於畫中,令人感動!我以這兩幅動容之作,為深情的蕭邦史詩畫下完美的句點。

(二)無邊無際 李斯特《愛之夢》第三首 〈盡情地愛〉

魅力四射

幼時彈奏過李斯特的帕格尼尼和演奏會練習曲後,我便無法自拔的喜愛上李斯特。他的作品炫技燦爛,效果一流,是魅力四射的鋼琴家與作曲家。他的〈盡情地愛〉,從小聽到大,像DNA般,儼然成為我的一部分。

巨星

15歲喪父的李斯特,晴天霹靂下仍須扛起家計。他停止巡演,從早到晚教授鋼琴和作曲。期間他擔任貴族之女的家教而相戀,但卻慘遭拆散,他傷心欲絕、一度自我封閉,直到聽聞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神乎其技的演奏,如火鳥重生,再度燃起對鋼琴的熱情,立志將鋼琴技巧帶到不可能的巔峰。

李斯特的琴藝出神入化,精采絕倫的表演,前無古人,後無來者,所到之處皆有瘋狂樂迷追隨。他的風采橫掃歐洲,被贈與寶劍、獎章、頭銜、珠寶的他,如明星般被推崇。擁有碩大之手的他,英俊多情,耽溺愛情,專研文學與宗教。他是潮流的引領者,將鋼琴曲擴展到樂團般壯闊的境界。他首創獨奏會、大師班、交響詩。成就非凡仍提拔後進,救濟弱勢。

李斯特雖是萬人迷,活得卻不輕鬆。父親的逝去,讓他對人生迷惘和痛苦;為了愛情,他患得患失。生離死別一直是他最大的課題,他甚至曾厭倦生命。在光鮮亮麗的光環下,其實藏著一顆憂鬱脆弱的心。

琴聖

集琴聖與情聖於一身的李斯特,將自創的三首歌曲改編為三首鋼琴曲,象徵三種不同形式之愛,採德國詩人福萊利希拉特(Ferdinand Freiligrath)之詩作,標題為《愛之夢》,第三首〈盡情地愛〉最受歡迎。詩作並非單指男女之情,而是昇華為大愛,鼓勵人們在有限的生命中盡可能彼此相親相愛。

音樂為三段式,首段深情優美,詩意盎然。中段熱情高漲,澎湃飛揚。尾段昇華轉化,最終趨於平和。。

生生不息

我自小聽母親彈奏數千回的《愛之夢》,仍舊百聽不厭!在《夢鍵愛琴》多媒體音樂會,視覺輔以江賢二老師水墨之境、空氣感和漣漪般渲染力的壯闊「台灣山脈」油畫,及變化多端、如瀑布般、展現流動人生的「四季」系列,來呈現無邊無際的大地之愛《愛之夢》。群山庇蔭孕育著萬物,但終有一日山窮水盡,可柳暗花明又一村,落葉歸根後,新生命重新發芽,生生不息。

(三)為愛奉獻 盧佳慧新創 《蝴蝶蘭》

為情所困 為愛所變

這首新創有段奇妙的因緣。我參訪台南蘭科植物園,為園中的台灣改良種「蛾型文心蘭」一見傾心。這是改良自中南美洲的品種「蝴蝶文心蘭」,酷似蝴蝶又像舞孃,花形嬌豔,又名「魔鬼文心蘭」。隔夜做了場夢,醒後宛如受託般寫下此曲。

美麗蝴蝶不慎遭捕,製為標本之際,植物學家X君搶救了她。蝴蝶向萬物之神祈求化為人形以報X君之恩。如願以償後,化為女兒身的她對恩人用情甚深,怎奈X君已心有所屬,因而婉拒她的愛意。她難以接受,卻注意到X君鎮日埋首研發蘭花新品種,於是,她再度哀求萬物之神將她變身為絕美蘭花。萬物之神警告,如此將再難回復自由身,但她在所不惜。當她變身為X君研發的最新品種-全球最獨特之蘭花-蝴蝶蘭,貌似人身精靈,宛若插翅,曼妙舞動,人們奉為蘭花之后;而X君也為她眷戀,日日訴說心曲,她也終於如償夙願!

情到深處無怨尤

此曲為幻想曲,共三段。A段描述蝴蝶被拯救,報恩之願。B段是蝴蝶化為人形且愛戀X君,因不得其愛而鬱鬱寡歡。第三段蝶憶自由飛舞的昔日,經一番掙扎,幻化成蘭,了遂心願。蝴蝶的執著深情一如我的母親,特將此曲獻給無私奉獻的陳郁秀女士。

如夢似幻

從小屢做連環夢、愛編故事、天馬行空的我,《夢鍵愛琴》這場多媒體跨界獨奏會即是將我的夢境實踐。第一次看見江老師想像無限的「乘著歌聲的翅膀」、專屬鋼琴的「鍵盤」和浪漫唯美的「比西里岸之夢」等畫作之時,就有種非常強烈的熟悉感。三系列動畫整合後與音樂《蝴蝶蘭》相佐,彷如天生一對!

天真爛漫 純潔無暇

「乘著這歌聲的翅膀,親愛的請隨我前往,去到那恆河的岸旁,最美麗的地方!…」德國詩人海涅的詩作,經由孟德爾頌譜成的藝術歌曲《乘著歌聲的翅膀》,使我憶起孩童時無憂無慮的美好時光!我和老師都曾嚮往《乘著歌聲的翅膀》之境,因而各自前往印度恆河一遊,赫見生死都在這條河中,並非想像中的美好。也許正因現實殘酷,藝術家才會寄情文字與音樂抒發夢想吧!

江老師創作「乘著歌聲的翅膀」、「鍵盤」也與音樂有著深刻淵源。

江老師大學時因病休學,反覆聆聽德布西的音樂,其中最愛鋼琴曲《月光》(也是我的最愛之一),可謂他的初戀情人,經過半世紀的構思與沈澱,老師終於完成「鍵盤」系列,拆解後的音符,由純藍的點線面綴成,音樂跳動於白畫布上,簡單大方又抽象。

江老師回台東後創作的「比西里岸之夢13–33」(比西里岸是台東三仙台附近的原住民漁村,意為放羊之處),是老師仰望夜空所作,繁星點點,如螢火蟲般,點亮黑夜。

如夢似幻之「乘著歌聲的翅膀」、純淨無暇之「鍵盤」以及星光燦爛之「比西里岸之夢13-33」,能象徵蝴蝶那懵懂的愛情和蛻變,蝶駐之處皆有生機和轉機,象徵有愛之處即為光,能使死灰復燃、枯木重生。

如願以償

演奏名曲數十年,終於有勇氣將拙作搬上舞台,是傻氣,更須勇氣。也許是身為鋼琴家,沒有作曲家的背景及壓力,所以沒包袱。也因為是以鋼琴演奏,比其他樂器更加優勢,在多聲部的長期學習下,對和聲更加熟悉。希望如夢所願,若能得到觀眾一絲青睞,便心滿意足。

(四)以死相許 柴可夫斯基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幻想序曲 鋼琴版

飛蛾撲火

第一次接觸到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是透過電影,正值青澀期的我,觀後對愛情感到期待又害怕。而後讀了英文版小說,但真正讓我難以忘懷的是在紐約林肯中心,觀賞美國芭蕾舞團表演普羅高菲夫的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,以死相許的愛情悲劇,加上完美的舞蹈和音樂,就像漩渦,將我捲進既淒美又危險的黑洞,久久不能抽離。

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,原是交響樂,無意間,發現濃縮鋼琴版(鋼琴有小型樂團或樂器之王之稱,乃因其是唯一能呈現管弦樂曲之多聲部的單一樂器),便躍躍一試,雖聲響不如交響樂般磅礡,但另有番單純之美。柴可夫斯基好比電影導演般,以倒敘法呈現。音樂美得令人痛心,飛蛾撲火的愛情,註定毀滅。

悲劇童話王子

旋律是他的靈魂吶喊 和聲是他苛求來的完美,擁有西歐魂及東歐形的柴可夫斯基,傳統又創新,不隨俗而自成一格。他的作品數量龐大,三大芭蕾舞劇《天鵝湖》、《胡桃鉗》及《睡美人》,皆取材於童話故事,他善於將文學、詩、童話和音樂完美結合,但現實裡卻是矛盾、孤獨、鬱鬱寡歡。他的愛情撲朔迷離,曾迷戀女高音Desiree Artot,論及婚嫁卻未結連理。他與贊助者暨紅粉知己梅克夫人(Nadezhda von Meck)維持14年筆友關係,他將第四號交響曲獻給梅克夫人,倆人約定終身不見,而後梅克夫人突然停止贊助,使他深受打擊,久難釋懷。傳聞有同性傾向的他,在現實壓力下,與瘋狂愛慕者米尤可娃(Antonina Milyukova)閃婚,婚後發現妻子竟不懂音樂,痛苦而離異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柴可夫斯基的事業起步並非順遂,長期夾在傳統西方及民族主義之間,他真正嶄露頭角的作品是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。此曲是在他接受俄國作曲家巴拉奇列夫(Mily Balakirev)之建議及修改後,自我突破才奠定名聲。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(Igor Stravinsky)曾形容柴可夫斯基:「他是我們俄國作曲家中,最俄羅斯的一位!」他鍾情悲劇,擅長鋪陳,旋律優美,渾然天成。原為歌劇譜寫,而後改成交響詩風格的幻想曲,再經濃縮成為鋼琴版本。從1871年初版首演至1881年修訂三版再演,歷經10年。  

愛恨交織

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是根據莎士比亞的故事,序曲般的開端-勞倫斯神父主題,預告一場無可避免之災難的降臨,迷霧般神祕又悲悽的氣氛,緩慢的籠罩著首段。隨之是蒙特鳩斯(Montagues)和開布利茲(Capulets)兩家族不共戴天的第一主題-世仇,緊張刺激的節奏象徵對立及打鬥。接續的第二主題-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愛情,浪漫炙熱。爾後由二大愛恨主題不斷交織,一發不可收拾。最終在哀痛聲中,愛情如迴光反照般再現,難逃命運捉弄,殉情悲慟收場。

柴可夫斯基的音樂,對比鮮明,曲式連綿,如細胞分裂般不斷成長。他的感情多端,和聲複雜,結構龐大,難度極高,份量厚實,因此,才會在第一時間被誤解被批判,作品是為取悅觀眾而灑狗血,過度戲劇化,令人難以消受。他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與第一號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,甚至曾被誤判成,承受不起以至於無法演奏之地步。但事實證明,他至今仍永垂不朽,成為經典中的經典。

愛能載舟 亦能覆舟

愛情既是天堂也是地獄。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的視覺設計是以「愛能載舟 亦能覆舟」之想法貫穿,採用江老師定居巴黎時之作「巴黎聖母院」、「聖修比斯」,及回台東後創作的「比西里岸之夢」系列。江老師如百變天王,不同時期畫風迥然不同。「巴黎聖母院」和「聖修比斯」有天堂般之神聖光茫及永恆的十字架,既抽象又具象,畫作彷若能洗滌大起大落後那身心俱疲之靈。花團錦簇、美輪美奐的「比西里岸之夢」,有著深不可測的海水藍及繽紛的花卉,如愛恨交織般強烈對抗,其能量實在破表,且美得罪過!

天堂與地獄

排練時,我向團隊成員開玩笑說,彈完此曲覺得全身虛脫,難怪羅密歐與茱麗葉會雙雙死去,經歷如此龐大的情感漩渦,無人能倖免。唉!最喜愛的,往往是最致命的!所以得放在節目最後才演出。柴可夫斯基的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,一下讓人飛上天堂,一下讓人墮落地獄,真是一首讓人又愛又恨的巨作!

(五) 阿爾班尼士/盧佳慧 改編 西班牙曲集 〈探戈〉作品165(安可曲)

躍躍一試

彈琴數十年,練過的舞曲十幾種,在鍵盤上飛舞,嚴格說只是紙上彈兵。因緣際會接觸複合式舞蹈課程,重新學習呼吸及肢體協調,練習如何將身體律動與背景音樂合而為一。對我而言,跳舞是全新的探索,讓我重新認識身體,再次感受心跳。也許舞步笨拙,但走路及彈琴的方式卻因此有所改變,節奏感及聽覺變得敏銳,練琴時頓時有新的感受,好像發現新大陸般令人興奮無比!我相信多方涉獵及學習,能在專業領域上有所幫助。望能將我短期內對舞蹈的新體驗,透過音樂傳達給觀眾。

我曾演奏過改編曲也首演過新作,此回則是首次改編曲目並自己首演。先前規劃獨奏會《舞魅之夜》時,意外發現卡門、探戈、李斯特間的關聯性。《卡門》是發生於西班牙的吉普賽女郎之故事。阿爾班尼士是西班牙國民樂派作曲家,部份受到吉普賽音樂影響。李斯特更是民族音樂先驅,多方採用研究吉普賽音樂。而阿爾班尼士甚為崇拜李斯特。

於是,我嘗試將《卡門》、〈探戈〉與李斯特三者相扣的關係串連。速度從小行板,加快改變結束於快板,試圖將嬌小玲瓏的〈探戈〉改造成豐富華麗的風格。首當安可曲,外加即興鼓樂伴奏,希望炒熱氣氛,帶來歡樂!

叛逆少年

15歲已家喻戶曉的阿爾班尼士,少時叛逆,反抗父親數度逃家。嫻熟轉換吉他與鋼琴演奏手法,許多鋼琴作品皆被改編成吉他演奏,成經典曲目。

早期作品傾向於古典及浪漫派的沙龍式音樂,較為傳統。中後期作品,深受老師佩德雷爾(Felip Pedrell)影響,曲風充滿西班牙韻味。最大的成就是革新傳統,將西班牙音樂成功地推廣至全世界。

西班牙曲集共六首,描寫西班牙鄉村音樂。第二首〈探戈〉最為人熟知,小行板,全曲大致可分三段。此曲曾被改編為小提琴大提琴吉他演奏版本,名鋼琴家Leopold Godowsky 也曾改編給鋼琴演奏。

熱情如火

〈探戈〉的視覺是擇選江老師之「百年廟」系列。「百年廟」,莊重無比卻又貼近人心。觀看「巴黎聖母院」到「百年廟」(龍山寺、行天宮之投射),西方與東方的宗教聖殿,不同的燭光下帶來相同的慰藉。

「百年廟」,如風中之燭,乎暗乎明,我想像著原住民豐年慶時,圍火牽手跳舞唱歌之景,時而獨舞時而群舞,如彩帶般的火苗,搖曳生姿。火紅的燭光與如火如荼的節奏共舞,獨樂樂不如眾樂樂,盼熱情如火的〈探戈〉,能熊熊燃起觀聽眾的心中之火!

淨寂璀璨交響詩「江賢二回顧展」盧佳慧撰文

NEWS
民視 FTV
中央社 CNA
閱古典 MUZIK AIR
中時電子報 China Times